编者按:
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这个充满憧憬的词汇,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成为公众普遍热议的焦点。毫无疑问,“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梦”?它的提出有何积极意义?面临的挑战又有哪些……弄清楚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引导人们准确理解“中国梦”并为之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追溯——“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中国梦”萌发于民族的危亡时刻
中国人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中国梦”,是在中国遭受世界列强侵略而不能自保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早自秦汉就进入盛世。古代中国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直到1840年,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政府在西方列强的枪炮胁迫下,先后签订了7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受尽耻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开始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开双眼看世界,反思自己的落后和积弊,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工业化知识的救亡主张。
“中国梦”历经了几代中华儿女的辛苦探索
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大量编译国外图书,介绍西方国情,并展示新的西方侵略者向东方侵略扩张的格局和局势,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生存的危机感。寻求富强的思潮开始吹袭,进而在中华大地掀起了探索民族复兴的新潮流。
洋务运动。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汉族地主阶级新兴官僚对中国、世界大势有较多的了解,尤其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实践,使他们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和重要。于是,在他们的发动、主持下,开始了中国的第一个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由于洋务派主要是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未对封建制度本身进行改革,洋务运动最终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阻碍下宣告破产。
维新变法。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要改变中国被瓜分的厄运,光靠在器物上进行革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进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出了改革制度的呼吁,并最终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推行了鼓励实业、改革科举、整顿机构等一系列变法举措,引发了广泛反响。但维新派将改革的希望过多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快速推行的改革措施严重侵害到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利益,最终改革因发生政变而失败。
辛亥革命。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4.5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让清政府财政陷入全面危机。清政府被迫于1901年至1911年施行“新政”。但在此过程中,清政府大搞“皇族内阁”,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致使汉族官僚军阀集团开始“离心”,一些原本支持新政的立宪党人开始认同革命党推翻帝制的主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承载着国人复兴民族希望的中华民国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宣告成立。不久,清帝退位,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政权最终被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袁世凯窃取,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失败了。此时的中国仍然在黑暗中徘徊。
“中国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希望之路
尽管从19世纪中叶开始,探索民族复兴的各种救国主张如走马灯般在中国登台亮相,但结果都无一例外地失败。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中华儿女民族复兴的道路探索开始出现曙光。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进行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巩固了中国人民争得的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成果,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施行了改革开放,在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的基础上,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如今,经过6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经济上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为全世界所瞩目、所惊叹、所羡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接近民族复兴这个目标。
二、解读——“中国梦”的内涵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深情阐述了“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九次提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透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次讲话,我们对“中国梦”的内涵也有了更清晰深刻的理解:“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从国家层面上来把握,“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从个人层面上来把握,“中国梦”是人民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这两个层次的内涵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最高境界
“中国梦”既是国家梦也是个人梦。如果我们从历史角度来分析这两层内涵的关系,就可以知道,国家层面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建立在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梦想,具有很强的个体梦想包容性。回想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之所以任人宰割,中华儿女之所以饱受屈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一盘散沙。而这也正好说明了一个朴素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没有国家与民族的存在和独立,就没有个人幸福可言,正所谓“大河没水小河干”。所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的境界,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追求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一条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所以,党领导下的“中国梦”,最终目的必然是要回归到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层面上,即实现人民生活幸福。
另外,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是一个抽象的梦,而是一个具有现实感的梦想。这样的现实感就要求我们的“中国梦”要具有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就在于其获得的价值认同要具有普遍性,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能够获得他们支持的梦想一定是能够让自己生活幸福的梦想。由此,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就必然成为“中国梦”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世界共享,是“中国梦”特色内涵
中国向来奉行和平互惠式的发展道路。从郑和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到“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从周恩来同志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北京奥运会传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从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坚定承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主张和平、友好、互惠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尤其是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互利共赢,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这一点,从中国在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上就可窥一斑。
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和世界共发展,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发自内心的期盼,也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贯穿始终的原则之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梦”的实现将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均衡发展、和谐文明的人类家园。
三、分析——“中国梦”的积极意义
坚定了发展方向
“中国梦”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梦想,它背后蕴含着几代中华儿女的努力,体现着中华民族近两百年的渴望与追求,是一个联结了过去与现在,贯穿于历史与未来的梦想。它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华民族在面对民族危亡时自觉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意识,表明了我们党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的坚守,同时坚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恪守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尊重,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庄重申明。
凝聚了人心力量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复杂,思想观念多元化,使得每个人、每个组织和群体在梦想的诉求上,也有着千差万别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正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能够求同存异的共同梦想,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中国梦”既是国家梦又是个人梦的双层内涵,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多种多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将十三亿人的力量汇集于一处。这样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激发了奋斗勇气
一个梦想最终能否实现,往往有两个因素很关键:一是梦想的可行性,二是实现梦想路径的可靠性。在现实世界里,很多时候我们在树立了梦想以后,经常会因为害怕遭遇失败而缺乏为其奋斗的勇气,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目标太宏大,现实感不强;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没有找到可靠的实现路径,导致追梦信心不足。
“中国梦”则恰恰规避了这两点。它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为终极目标,既表达了国家层面的理想,也结合了作为追梦主体的个人的现实要求,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树立了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同时,它还依据以往成功的历史经验,为梦想的实现指出了正确路径,从而激发了人们追梦的自信和勇气。
四、研判——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梦”,是经济富强梦。 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首要前提。因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始终在经济增长上保持良好势头,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但目前,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发展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减弱,新的增长动力还未成形。近1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需和投资。但随着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复合并发,多数国家的经济活动都已放缓,全球需求低迷,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迅速减退。而投资又属于引致性需求,难以长期持续高增长,经济增长愈来愈只能依靠消费。但目前,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典型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明显偏低,要骤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短时间内不太现实。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长期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当低成本优势难以持续又不能实现产业升级,既无法与低收入国家进行低成本竞争,又不能与高收入国家在高端产业上竞争时,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规避的方法就是依靠创新。但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在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核心技术的对外科技依存度超过50%,而美、日等发达国家则在5%以下。
现有的改革“红利”已较充分释放,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关系调整陷入困境,妨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约束难以解除,改革的整体性、关联性、复杂性和难度都比过去增大。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想要维持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太容易。
挑战二:如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建国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重要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政治参与意识相比,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选举、决策、监督、制约、参与等重要民主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对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权利保障还不到位,基层人民群众实际参与公共事务、政治事务的空间还很狭小,表达诉求的渠道不够畅、形式不够多,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在不少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和素质普遍较低,在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共识,部分基层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规定和民主决策、依法办事方面还存在差距。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制度性良性互动还不完善,两者在互动的地域范围、层级、频率、深度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还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和整体而长远的战略规划,如何将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有序的推进下去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挑战三: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在全球的文化产业中,中国所占比重才3%,而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分别占到了10%和6%。这样的份额比例,与我们追求的世界大国目标还相差甚远,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
文化产业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偏低。数据显示,尽管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但所占GDP比重不足4%,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所占的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更是高达25%。
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有关调研,全国各地已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550多个,但真正具有创意、研发、制作水平的文化企业还不多,创造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有限,一些小型企业资源相对分散,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制约了文化创作发展。
文化传播输出能力比较弱。据2012年度《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目前处于严重“入超”状态,中国文化产品输出仅占引进比的30%,其中电影、电视剧、图书、文艺演出等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本该积极出口的文化产品,却表现出高达1:3的明显“文化逆差”。而且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也主要是依托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获得成本优势的“硬件产品”,属于内容和创意的“软件产品”则比例不高,文化价值、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输出还很弱。
挑战四: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被用来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一般认为,当数值超过0.4,则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富两极分化较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均在国际“警戒线”(0.4)之上。如何有效改革收入分配,减小收入差距,是当前中国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受人口、资本、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影响,目前,我国4亿多城市户籍居民与近9亿农民的城乡差距、东部与中西部的区域差距,是最大、最普遍的差距。同时城市还有上亿人住在棚户区和危旧房里。如何缩小两大差距、破除双二元结构,复杂性、艰巨性较大。
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社会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确立;管理的体制、格局与现在快速流动的社会、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的要求不太相适应;在机制上,特别是在维护群众利益、协调利益关系,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矛盾纠纷调处的机制上有不少缺陷;管理方式上,不太善于运用法律手段。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表现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分割及不同制度下的待遇差距悬殊,医疗保险制度分割所带来的浪费、低效与不公,工伤保险与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功能的缺失,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老年人福利制度等的城乡分割,住房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功能错位,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政策的缺失等等,都在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与效率的提升,并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现今社会矛盾多发、高发,有时候比较尖锐,甚至体现为群体性事件,如何确保稳定、实现和谐是未来长时间要解决的问题。
挑战五: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能源与资源匮乏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压力日渐增长。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如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水生态平衡失调、林草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生态恶化问题仍相当突出。
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由于生态文明是新思想、新观念,多数人对生态文明不熟识、不重视。特别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存在着重经济轻生态的思想,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亟待突破。主要存在着诸如立法理念落后、现行法律体系的框架存在结构性缺陷、生态文明司法与行政执法存在障碍、生态文明司法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司法工作机制、环境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等不足。生态文明法治化进程,仍需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挑战六:如何解决党内的消极腐败问题
虽然我党执政以来,对腐败的严重危害,一直都高度警惕,对腐败问题的整治也从未放松,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问题的影响下,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领导干部作风不正问题仍较突出。表现为纪律松弛,自由散漫,不按时上下班,上班期间不务正业,超时放假等;讲究攀比,贪图享乐,只与别人比享受、比待遇、比阔气,大肆挥霍浪费财政公共资金大吃大喝、旅游玩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气息严重,搞虚假政绩、面子工程,把心思都放在讨好上级上,对人民群众的需求要么简单应付,要么置之不理;选用人才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任人唯亲”和宗派主义。
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虽然当前我们干部队伍中的大部分都是好的,但少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突出。比如,工程建设、国有企业、金融等资金密集的部门和领域一直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区,行政审批、司法等权力比较集中的部门仍然屡禁不止,腐败现象一直居高不下。
挑战七:如何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领土争端问题不断升级。中国与邻国的陆地和海上领土争端问题,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仍然悬而未决。从目前情势看,自2010年美国宣布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以来,美国在中国领土争端问题上频繁插手,比如在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强化美日同盟关系。在南海争端中,美国联合菲律宾、越南反对中国的海洋领土主张,给中国与邻边国家和平解决领土争端问题处处设置障碍,影响了中国在亚太地区营造和平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对外贸易摩擦加剧。随着中国外贸不断发展,贸易中的摩擦不断增多,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对华贸易摩擦案件数和金额均明显上升。据商务部2013年4月消息,2002年至2012年,中国共遭遇外国贸易救济调查案件842起,涉案金额736亿美元。其中,2009至2012年期间,中国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呈现涉案金额攀升,多种救济措施并用、贸易救济措施政治化、影响扩大化等新特点。中国已经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际舆论环境日趋严峻。近些年,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外媒抨击中国发展的险恶论调,损害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国际发展环境。除此以外,伴随着网络空间大战悄然揭幕,一些境外媒体开始不断炒作“中国网络攻击”的话题,“中国黑客威胁论”甚嚣尘上,使得中国在未来的数字空间大战中失去了战略先机。
五、思考——实现“中国梦”要具备哪些要素?
基础要素: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曾有一项国际调查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众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敏感度和反感度最高。这提醒我们,不管“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如何,公平正义都应是“中国梦”的启航点。
这是因为,只有在机会公平的前提下,每个人的“中国梦”才会有相同的起点,人人才能真正共享出彩机会,才会有为“中国梦”奋斗的自觉动力,“中国梦”最终才能真正落脚到人民梦的基点之上。相反,如果“中国梦”的实现脱离了公平正义的基石,成为少数人的幸福梦富裕梦,它就会影响甚至摧毁保障梦想抵达的精神力量,最终只会成为一个华而不实的“空想梦”。
核心要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百多年的民族近代史已经证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能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领导力量。这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阶级自行的决定,而是历史大浪淘沙下的选择。
当然,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一个“坐等”历史召唤就能获得成功的政党,它今日的核心领导权威全是靠自己的不懈奋斗得来的。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就自觉地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和国情需要,在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勇于探索前进道路,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的实现探寻到了一条光明之路、正确之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真正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生命任务”来定位的执政党。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政党领导下,“中国梦”的实现必定指日可待。
关键要素: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无疑点出了改革开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关键作用。
回顾1978年以来的30多年改革开放史,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周期:上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改革、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新世纪的“入世”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三轮改革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迎来了三个拐点,但让人称奇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每次下滑之后都能通过改革重拾升势。这更印证了李克强总理指出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所以,面对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我们要突破经济发展现有的不利因素,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化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释放改革红利,为中国经济启动新一轮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保障要素:实干精神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充满挑战,需要不断攻坚克难的历程。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态度和勇于拼搏、敢于攻坚的奋斗勇气,整日热衷于纸上谈兵和虚谈废务,将追梦的行动口号化、形式化,或者常常绕道各种困难阻碍,将追梦的目标和任务一再简化缩小,那么,梦想最终只能止于梦想,很难到达现实彼岸。中华民族170多年的奋斗史,也从另一面印证了这一道理——“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今天,我们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到达了离“中国梦”最近的地方,但不能忽视的是,今天的我们面对的困难和考验也是最复杂的。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发扬实干精神,不畏艰难险阻,辛勤劳动,艰苦努力,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用每个人的真抓实干筑牢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六、展望——“中国梦”的美丽蓝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将会是什么样的?
国家富强。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经济总实力和人均水平都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拥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综合实力更加匹配,国家安全更有保障,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生活更幸福。
高度民主。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更加完善,民主层次、政治文明水平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高,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的自由和当家作主的权利。
高度文明。主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凸显,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层次比资本主义更高,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更健康、更完美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广泛和充分的“平等”权利,全体人民实现了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谐、健康、安定、有序,社会活力竞相迸发,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得到了较好控制,人与自然的相处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稳定幸福。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