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办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金融办紧抓全国首个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的建设机遇,围绕普惠金融支持“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的总目标,积极探索富有临沂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普惠金融为临沂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全面提升。经过近四年的实践探索,截至5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4222.7亿元,同比增长10.8%,较试验区批复前增长59.5%,新增贷款中涉农贷款占比80.6%,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高于试验区批复前46个百分点。试验区2项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29个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顺利通过了人民银行总行中期评估,被评为“2021年山东省改革试点成果”。
(一)探索美德积分金融转化机制。全省首创“美德+积分+金融”服务模式,将美德行为进行积分管理,研究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美德积分金融机制转化试点的指导意见》,将积分赋予金融属性,通过美德积分把金融服务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去年以来试点在全市迅速推开,已实现县区和镇街全覆盖,目前累计转化美德积分贷款162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了省级专项支持政策,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相关案例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在全国转发交流。
(二)全国首创金融参与村庄规划实施。以“五个连片”片区建设思路为统领,先后探索形成了兰陵代村、沂南田园综合体、蒙阴百千工程实施融合和莒南土地增减挂等金融机构参与模式,有力促进了金融服务下沉农村、资本投入乡村建设。在全国首个试点兰陵县,金融机构提出推动美丽乡村经济发展意见建议22条,为“田园新城”村庄项目提供增信担保资金11.1亿元,金融配套资金17亿元。
(三)创新“政策性金融+基层党组织”模式。在费县试点“金融+国企+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整合农村人力、资产、资源、资金等资源要素,探索建立国企投资建项目、党组织引领产业规划、合作社运营管理、农户具体操作的运营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全国“政策性金融+基层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沂蒙原乡农产品城乡冷链仓储物流项目总投资2.5亿元,将带动上冶镇大仲口片区西葫芦种植产业,目前,农发行山东省分行已实现投放1.1亿元。
(四)完善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布局。推动国有银行下沉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布局,四年内农业银行已恢复乡镇网点16处,建设银行打造了全省首家普惠特色支行,工商银行设立了全省首家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工行驿站。重点建设村级“沂蒙金融超市”,集成基础金融功能,农村金融服务便捷度有效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沂蒙金融超市1641家、助农取款点7275个、“三农”保险服务点3800个,实现了“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
(五)加大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围绕产业振兴、文化旅游、返乡人才创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银行机构创新推出信贷产品320余个,累计发放贷款1800余亿元,助力涉农主体融资兴业、致富增收。其中“金穗沂蒙兴农贷”“金穗沂蒙建设贷”(农业银行创推全国首个金改试验区特设信贷产品)“四雁振兴贷”“红色易贷”“新型职业农民贷”等产品普适性强、贴合农业生产经营特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六)完善线上融资对接机制。搭建“融沂通”平台,构建数据采集、银企对接、多元增信、信用服务于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为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有效破解了涉农主体信用信息不对称难题。截至5月末,“融沂通”平台已有50家银行、9家担保机构、57家保险机构、12家资本管理公司、5家小额贷款公司和2家基金投资公司入驻,累计发布线上金融产品1189个,对接发放贷款535亿元。
二、下步重点工作
下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委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总体方案”重点任务,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质效。加强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色旅游、粮食生产、农村养老、共同富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四雁人才、合作社等重点群体的金融保障力度,推广“金融+国企+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双社联合”等金融服务新模式,助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全面优化升级提升“融沂通”平台,深化涉农主体、小微企业信用评价和运用,扩大信用贷款投放规模。深化金融参与村庄规划试点,推广莒南土地增减挂金融参与模式,将试点范围扩大至沂南县、沂水县、蒙阴县、莒南县等4个县。有效发挥主要涉农银行机构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提升国有大型银行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全方位推动普惠金融助力沂蒙乡村全面振兴。
中共临沂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7月31日